人民网北京3月10日电(记者李依环、孙竞)“融合发展是顺应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趋势的必然选择,是服务国家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的迫切需要。”2022年全国两会期间,全国人大代表、山东大学校长樊丽明在接受人民网专访时谈到。
樊丽明表示,进入新发展阶段,山东大学牢牢把握国家战略需求,始终坚持为党育人、为国育才,以改革创新为动力,全面提升学术创新能力、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能力、服务支撑国家和区域发展能力。
聚焦“六大融合”
探索具有山大特色的融合发展新理念、新模式
深入推进学科融合、科教融合、产教融合、军民融合、医教研融合、校政融合……2021年2月,山东大学正式将“融合发展”确立为主要发展战略之一,出台了《关于深入推进融合发展的实施意见》,全面推进“六大融合”,积极探索具有山大特色的融合发展新理念、新模式。
学科交叉融合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的重大特征,是新学科产生的重要源泉。樊丽明介绍,近年来,山东大学瞄准“出尖出峰”,精心谋划了12个一流学科领域,着力破除学科壁垒和行政壁垒,深入推进学科汇聚融合交叉创新。同时,主动优化学科布局和培养模式,推动学科之间、学部之间深度融合、交叉创新,构建横向衔接、纵向贯通的协同育人机制。
据介绍,山东大学积极推动科教融合,推动一流科研成果进教材、进课堂,吸收学生早进团队、早进课题、早进实验室,实现教研相长。此外,山大深入推进产教融合,持续加强与世界500强、行业领军企业战略合作,完善产学研协同创新体系,推进学科专业建设和产业发展的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,更好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。
“在医教研结合方面,‘十四五’期间,我校将着力建设急危重症国家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等一批医学研究、临床诊疗一体化高端平台,以临床问题为导向,开展引领性技术联合攻关,解决生命健康领域关键共性技术难题。”樊丽明表示。
“为推进融合发展,我校大力推进组织体制机制、开放合作机制、人事人才制度、考核评价机制、资源配置机制等领域改革创新,充分激发人才强校、学术兴校、服务山东、文化引领、国际化、一体发展等六大战略的融合叠加效应,全面推动学校实现内涵式高质量发展。”樊丽明说。
心怀“国之大者”
着力培养国家急需紧缺的拔尖创新人才
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,“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”。 近年来,山东大学不断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,逐渐形成了具有山大特色的基础学科拔尖人才培养模式。同时,积极对标国家战略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,注重文、理、医、工多学科交叉融合发展,通过开设新兴专业、推进双学位项目、探索微专业等形式,着力加强国家急需紧缺人才培养。
“山东大学立足立德树人根本任务,始终心怀‘国之大者’,以国家和社会紧缺的复合型拔尖创新人才需求为导向,面向重大基础研究、前沿技术领域以及新兴产业,致力于为国家重大战略领域输送创新型人才。”樊丽明说。
面向国家创新发展急需的学科,山东大学加快布局新兴专业,近三年新设了网络空间安全、密码科学与技术、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、人工智能、机器人工程、新能源科学与工程、储能科学与工程等15个新专业,在全国首个设置智能建造与智慧交通专业。
同时,全面提升研究生规模质量。樊丽明介绍,学校探索实施科研经费博士招生模式,面向一流建设学科、国家级科研平台和国家重大科研项目进行博士研究生专项培养。健全融合培养、分类培养机制,打造“量子计算”等20个学科交叉融合育人团队,建设120个产教融合实践基地,积极培育顶尖科研人员和行业领军人物。
“山东大学在高等医学教育领域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厚重的基础,经过多年探索和实践,学校围绕大健康理念,深化医教协同机制,优化服务生命全周期、健康全过程的医学人才培养结构,通过健全管理机构、完善管理体制、拓宽专业范围、优化培养方案、加强专业建设等重要举措,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。”樊丽明表示,近年来,学校先后开设临床药学、生物医学科学、智能医学工程、生物医药数据科学等交叉融合本科专业,培养社会紧缺的复合型人才。
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。2020年,山东大学开展基础学科招生改革试点,选拔一批有志向、有兴趣、有天赋的青年学生进行“3+1+X”本硕博衔接培养。记者了解到,近年来,山东大学还依托数学学科优势,谋划建设了山东应用数学中心、数学与交叉科学研究中心、数据科学研究院等一批创新基地平台,派生出了一批优势应用基础研究方向。
对于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目标,樊丽明表示,学校力争在2025年,建设一批一流学科高峰和战略新兴交叉学科,建成一批融合交叉大平台,凝聚一批融合交叉大团队,产出一批融合交叉大成果,培养大批高质量复合型创新人才,有力支撑建设世界一流大学,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作出山大贡献。
【转载自:人民网】【编辑:鲁倩】【责任编辑:王飞虎】